来源:人气:254更新:2025-07-18 23:30:03
“在我的作品里,它是第一!比《子弹飞》还要好!”
7月17日下午,《你行!你上!》的首映礼现场,导演姜文在谈及这部新片时,没有任何犹豫地说。
这是映后的一场特殊观影活动,现场观众,都是“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抖音组建的影评人群体,旨在给观众提供真实客观的观影建议),面对这群平时在抖音上输出各种观点的“毒舌”影评人,姜文说出了这句“暴论”。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电影里边没有动枪的,但还可以拍得险象环生,也可以拍得很激荡。”随后,他补充道。
“你行!你上!”这个片名,早就流行于网络,几乎已经成了无数论战的最终“解决方案”。它充满了挑衅,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跟姜文本人的气质,颇有相符之处。
所以,当姜文把新作定名为《你行!你上!》时,很多人觉得挺贴切。反而,原片名《英雄出少年》才“不够姜文”。
但这一次,他讲述的并非乱世枭雄或民国传奇,而是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名字:郎朗。
一部传记片,居然成为姜文的NO1?
这究竟是他故意营造宣传卖点的惊人之语,还是《你行!你上!》真的藏着他迄今为止最想表达,也表达得最酣畅淋漓的内容?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场“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窥见这位华语影坛桀骜不驯的导演,究竟为我们端上了一盘什么样的“菜”?
-当炒菜“不放佐料”-
“佐料重,这菜好炒。”
在“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上,姜文解释为什么认为《你行!你上!》是自己最好的作品时,姜文用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比喻。他口中的“佐料”,指的是《让子弹飞》里那些标志性的元素:“历史啊,火车啊,枪炮啊那些……”
换言之,是强烈的戏剧冲突、宏大的历史背景、风格化的视觉奇观——这些都是他以往作品中最得心应手的“重口味”调料。
而《你行!你上!》,在这位“大厨”看来,是一道几乎没法用“重佐料”的菜。
“你看啊,没有一个坏人,你能把他拍的险象环生,不容易。”姜文颇为自得地说,“就父子这么点事,加上几个老师,就能把这事弄得这么好看,也不容易。”
《你行!你上!》的故事线非常清晰:它从郎朗尚在母亲腹中讲起,一直叙述到1999年,17岁的郎朗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一举成名,正式开启其辉煌的职业生涯。这是典型的传记片框架。
然而,姜文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一个故事。他选择这个题材,本身就带着一股“你觉得不行,我就给你拍好”的挑战欲。
“很多看上去,这怎么能拍电影呢?哎,拍出来还挺好。”姜文说,“能够用钢琴拍《子弹飞》,我觉得那才过瘾。”
这句“用钢琴拍《子弹飞》”一语道破。他要的不是传记片的温吞与纪实,而是要从琴键与父子关系中,拍出“子弹”呼啸而过的刺激感、力量感和命运的激荡。他自己也承认,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动一枪一炮,但“还可以拍成险象环生,也可以拍得很激荡”。
那么,惊险在何处?激荡又来自哪里?
答案或许就藏在电影改编的原著,郎朗出版于2008年的自传《千里之行》之中。
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天才琴童的“半个童年”,其中最核心、最惊心动魄的,无疑是郎朗与父亲郎国任之间那种极致的、混杂着爱、期望、偏执与疯狂的关系。
在自传里,郎朗描述了9岁时随父亲初到北京求学,住在丰台一个“空气中飘着死水的恶臭和动物撒尿的味道”的破败居民楼里。父亲郎国任,放弃了在沈阳的警察工作,陪着他住在“一间小破房里”,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儿子的才华上。
这段经历中最具毁灭性的打击,来自于一位被郎朗称为“发脾气教授”的老师。这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在教了郎朗一段时间后,对郎国任说:“你的儿子不仅离天才差得太远,他连进音乐学院的才华都没有。恐怕他是不可救药了。”
在被老师拒绝后的第二天,郎朗因为参加学校合唱团的排练,晚了近两个小时回家。在楼下,他就看到父亲从十一层的阳台上探出身子,冲他声嘶力竭地喊叫:
“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回到家后,是父亲更加粗暴的责骂。郎朗在书中回忆,父亲当时“听起来真的像是疯掉了”。
郎朗躲到天台上,他喊着,死也不弹琴了。父亲追上来,喊道,既然想死,那么,“吃了这些药片!”他边说,边递给郎朗一个药瓶,“现在就把里面三十片药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这场冲突,最终以郎朗用拳头猛砸墙壁,哭喊着“我恨你”而告终。在此后的三个月里,他没有再碰一下钢琴。
而这一幕,成为了《你行!你上!》的开篇。
这就是姜文口中“没有一个坏人”的故事里,那“险象环生”的内核。
这里的“险”,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来自父亲以爱为名的偏执,来自儿子在巨大压力下的崩溃,来自梦想与现实之间那条细若游丝的钢索。这种内在的、极致的张力,正是姜文最擅长捕捉和放大的东西。他不需要虚构一个黄四郎,因为郎国任身上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劲儿,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
电影中,姜文亲自出演了父亲郎国任,顶着一头泡面卷发,戴着墨镜狂飙东北话,喜感十足,又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精明和狡黠。但与此同时,他放弃事业,全身心付出。
而他与儿子的对手戏,尤其是与客串出演郎朗美国同学的两个亲生儿子——姜马虎、姜三一同框时,巧妙地将戏内外的父子关系形成了有趣的互文,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趣味。
为了找到饰演“郎朗”的演员,剧组煞费苦心。姜文坚持“出演郎朗一角必须会弹钢琴,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为此,剧组几乎找遍了世界各地的琴童,最终海选出张乘郝、王硕珑、陆一这三位琴童,分别出演郎朗的童年、少年和青少年时期。
影片中所有钢琴演奏,全部是现场真弹,做到了“演戏、演奏都不耽误”。
所以,当姜文说这是他炒的最好的一盘“菜”时,他是有底气的。这道菜,没有依赖外部的重佐料,而是回归食材本身——一个源于真实、极致到近乎疯狂的父子故事。
他用这些最本真的“食材”,烹饪出了属于姜文味道的“险象环生”。
因此,在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郭云神奇”问及《你行!你上!》在姜文心目中到底排名几何的问题时,姜文才能不加思索地回答:
第一。
-姜文彻底“变了”-
如果说,姜文以往的电影,尤其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更多的是一种站在“儿子”角度的审视与反叛,充满了荷尔蒙、破坏欲和颠覆的快感,那么《你行!你上!》,则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视角转换。
“我以前的电影呢,更多的是站在儿子的角度。”姜文在“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上坦言,“(《让子弹飞》里的)张牧之,更多的其实是个儿子的心态,就想捣乱。”
而这一次,他变成了“爹”。
这个转变,源于真实的人生经历。姜文透露,2018年他母亲去世,父亲也病重住院,这让他“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爹了”——曾经“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变成了他自己站在了“长辈”的位置上。也难怪,他在现场说,“多一点站在父亲的角度上。所以儿子和爹的这个关系,就更浓烈一点。”
这种“浓烈”,并不仅仅是戏剧冲突的激烈,更是一种情感表达上的变化。相比以往作品的克制、隐晦甚至回避,姜文承认,这部电影在情感上“确实放出来很多”。
“我原来特别怕在电影里表达情感,甚至是回避,可能跟我成长经历有关系……到这部电影确实放出来很多,跟我的年龄、我陪伴我儿子成长和朋友们对我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原来的节制也不会有今天的释放。”他如此说。
这种“释放”,让《你行!你上!》成为姜文作品序列中,一部确实与众不同的电影——不再像《一步之遥》或《邪不压正》那样,让普通观众陷入“看不懂”的迷宫,需要借助大量的影评解读和历史索隐才能窥其深奥——它的故事是浅显的。
这种情感上的“直白”,或许会让一部分追求极致风格化的老影迷感到些许“失望”,但它也恰恰是姜文“变了”的最显著标志——他开始愿意与更广泛的观众进行更直接的情感交流。
他想说的东西,也不再那么“绕”了。在观影活动上,他反复强调影片的核心信息:“排除杂念,抓住你能改变的。”
对此,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默默有闻”在问到片中关于“那旮沓”的问题时,姜文说,“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那个不但往往能够着,你也能够着,那你为什么不想够呢?被杂念给耽误了。很多人被杂念耽误……生活中老是自己耽误自己。我觉得这个故事里边有意思的就是两点,排除杂念,第二就是抓住你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事你瞎耽误功夫,最后弄得自己还焦虑,没有意义。”
这番话,听起来不像是一个电影导演在阐述复杂的艺术理念,更像是一个洞察世事的长辈,在对当下“莫名其妙的焦虑”的年轻人进行一番恳切的劝导。他希望,电影能让年轻人“少点纠结,因为纠结没有用”。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他对郎朗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解读。他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天才的传奇,而是“所有孩子,所有父亲,所有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一个很有趣的关系”的缩影。他借用郎朗的故事,把它变成了一个“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这样一个生活”。
这份“体会”,也包含着他对生命终极孤独的思考。当被问及为什么他的电影主角最后都是一个人时,姜文的回答充满了过来人的通透:“这不是我设计的,这是人生。”
他引用电影里“半生缘”的台词,感慨道:“你爸跟你半辈子才认识,然后活了你半辈子,他又走了。每个人都这样……最后你肯定是你一人啊。没有人陪你。生也是你一人生出来的,走也是你性格。这这这用强调吗?不用。但是也不用伤感,也别觉得这事很难受。这就是这样。”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父亲”和“过来人”的视角,姜文在处理郎朗父子那段堪称惨烈的往事时,或许会多一分理解与温情。
观影活动上,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1900影剧室”问及电影结尾一个意味深长的设计,即郎国任这个角色到最后“觉悟了”,终于明白“孩子智商是随他妈妈”。饰演母亲周秀兰的马丽回忆,在拍戏现场,姜文告诉她就这么说,因为“特别是男孩,都随妈妈”。
这个看似轻松的结尾,实际上是姜文作为“父亲”与过往“儿子”心态的一种和解。他让那个偏执、疯狂、把所有希望都压在儿子身上的父亲,最终认识到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价值,尤其是那个一直在背后默默挣钱支持他们爷俩的母亲。
在郎朗的自传中,父亲也曾对母亲说:“你这么哭哭啼啼的只能让他变得软弱。”而在电影的结尾,父亲的“觉悟”无疑是对母亲牺牲的最高肯定,也是对一种更健康、更完整的家庭关系的回归。
甚至,姜文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也带着一份为人父的“私心”。他开玩笑说,因为自己以前的电影,家里孩子的妈妈都不让孩子看,觉得“太小了,孩子从小看那个不行”,所以他想“拿钢琴拍一个,他不至于不让看吧”。
-主动下沉冲击十亿-
在中国影视圈,姜文是一个近乎“神龛”上的名字。
他的地位有多高?
在“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上,马丽的一句玩笑话最能说明问题:“我哪敢给姜文导演打分呢?这以后我还怎么上戏啊?姜导在我们全国人民,特别是我们演员的心目中,他的位置(很高)……” 这番话引来现场一片笑声,也道出了行业内对姜文普遍的尊敬 。
然而,艺术地位和行业话语权,并未完全转化为市场上无懈可击的商业统治力。纵观姜文的导演生涯,尽管不乏《让子弹飞》这样刷新了当时多项国产电影票房纪录的爆款 ,但与近年来动辄百亿票房的超级大片相比,他的作品在商业体量上,似乎总与市场的最高天花板保持着一段距离。
过往,他执导最高的票房,也就是《让子弹飞》的6.7亿;而随后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甚至不足6亿。某种程度上,比他地位更高的张艺谋,都凭借《满江红》斩获45亿票房,达成商业和艺术双丰收目标。
种种现实面前,或许,一贯“我行我素”的姜文,内心也是焦虑的,希望自己有一部能有十亿或数十亿票房的作品。
因而,这一次,《你行!你上!》所展现出的一系列变化,“明示”着姜文正在主动寻求商业上的突破。换句话说,他希望走“下沉”市场路线。
所以,最核心的变化,是影片内容和叙事方式的“亲民化”——电影改编自郎朗的真实经历,故事脉络清晰,情感表达直白,与《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等需要观众反复揣摩的“作者电影”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种从“让观众猜”到“让观众懂”的转变,很难不被解读为一种主动贴近、甚至“讨好”大众观众的姿态。
一个导演的创作理念变了,他与观众沟通的方式,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距离姜文上一部电影《邪不压正》已经过去7年,这期间,最大的变化是——互联网舆论平台“城头变换大王旗”,短视频取代新旧媒体成为影视宣发主阵地。甚至于,连姜文老友王朔,都要“每天刷10个小时短视频”。
如果说,内容上的通俗化是产品策略,那么,宣发上的转向则是精准的市场打法。过去的姜文电影,其宣传和发酵更多依赖于传统媒体、资深影评人和影迷圈层的口碑相传,《你行!你上!》则清晰地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更主动、更具网感的宣传思路——打法的核心,就是更重视在抖音的经营。
这种合作,其商业逻辑十分清晰——瞄准更广阔的“大众市场”。对于志在冲击更高票房体量的电影而言,仅仅依靠一线城市影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俘获更广泛的、以短视频为主要娱乐方式的年轻观众。
因此,首映礼之后,姜文决定带着主创团队,来参加“首场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有意思的是,当主持人介绍完本场观众都是抖音影评人时,姜文打趣说,“一走进来,就觉得你们这么厉害呢,一看就不一样啊!”
瞧,不仅创作思路亲民了,连一向桀骜的态度都变得“圆滑”了很多。
交流中,姜文表现得相当开放,他说你们可以“互相问”,这种姿态,打破了传统首映礼上导演“一家之言”的权威感,更像是一场平等的、鼓励多元解读的观影活动。
姜文之所以选择将自己“最好电影”的第一次大规模公开交流,放在了以年轻用户为主的抖音观影活动上,其实,这也是其团队打的“小算盘”——现场都是抖音电影达人,后续可以在平台上充分发酵,对于票房和口碑的帮助,可谓事半功倍。
这种宣传上的“变”,与创作上的“变”互为表里。一个更温情、更直接、更具共鸣感的姜文,自然需要一个更大众、更即时、更具互动性的平台来发声。
他不再满足于让子弹“飞一会儿”,而是希望自己的声音,能通过新媒介,更快、更广地抵达每一个可能被感动的普通人心中。
这一系列操作,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让《你行!你上!》成为一部能被大多数普通观众接受和喜爱的作品,从而在商业上实现飞跃。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