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583更新:2025-08-04 23:30:02
作者 | 燕梳楼
昨天,央媒集体官宣:电影《731》定档!
这么多官媒密集下场,为一部电影站台背书,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而且定档时间选在了9月18日,正好是“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说明这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意志,承载着历史回声。
此前有不少读者私信我,让我关注《731》。很遗憾,这部揭露侵华日军累累罪行的灾难大片,在各方绞杀与争议中,并没有如愿出现在7月31日的银幕上。
纵然猫眼平台384万“想看”数据断层领先所有暑期档影片,最后时刻导演赵林山还是无奈地地在朋友圈写下“不可抗力”4个黑字。131万条观众愤怒追问:历史也能撤档吗?
而在同一天,香港影院则选择重映尘封37年的《黑太阳731》。冻伤实验的冰锥、解剖台上孩子颤动的心脏,无不在警示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不敢忘不能忘,对于内地《731》的呼唤更加震耳欲聋。
那么,究竟谁在害怕、谁在阻止731呢? 731如果在日本上映,被抵制很正常,但是在中国上映抵制就很反常了。从2017年筹备,这部片子像被诅咒过一般,每一次呼吸都踩在历史与现实的刀锋上。
因为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跨越国界的真相争夺战。导演赵林山抵押房产,带领团队走访中、日、美、俄四国档案馆,翻阅3000份东京审判未公开罪证,在冰天雪地里1:1复刻731部队“四方楼”实验室。
从哈尔滨平房区零下30℃的冰原,到日本千代田区右翼团体的酒杯,导演拍的不是电影,而是铁证如山的事实,731受害者的遭遇,比电影残酷百倍、千倍甚至万倍。“血腥”本来就是731部队的最本质特征。
所以为了阻止《731》的上映,日本外务省半年内递交了23次外交抗议,强硬要求删减70%暴行镜头,甚至威胁召回驻华大使。最后又要求将片名改为《旧日军防疫部队》,并借好好莱坞之手,提前封锁《731》的海外传播通道。
他们在网上炮制大量谣言,说“731 部队是虚构”、“这是在煽动仇恨”、“画面太血腥会吓坏孩子”、“影响中日友好关系”等等,这些声音像细菌一样在网络繁殖,甚至影响到一些普通网民的是非判断。
可事实呢?哈尔滨陈列馆里,婴儿标本的瓶子依旧整齐排列,标签上的墨迹还没褪色;美国德特里克堡的档案柜里,731 的人体实验数据至今被标注“CLASSIFIED”。 谣言可以改教科书,但改不了3000 具遗骨的沉默。
他们借家长之口,说画面太过血腥,但没人问13 岁的王秀兰被塞进冻伤实验室时有没有哭;他们说这是破坏中日友好,却没人统计 1940 年衢州细菌战 20 万中国人死的友不友好。
更搞笑的是,当近百万“血腥暴力”的举报如蝗虫般扑来,有关部门惊奇地发现,其中60%的IP地址竟高度集中在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举报文案与日本外务省声明一字不差。
日本参议院更是上演荒诞一幕。共议员山添拓高举731部队机密文件质问,首相石破茂却声称“需验证真伪”。而731部队的后代,甚至反问中国导演: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
同一套剧本,80 年前演过。施暴者哭诉“被伤害”,受害者却被警告“别记仇”。德国奥斯维辛可以拍《辛德勒的名单》,美国可以拍《血战钢锯岭》,怎么作为受害国的中国,就不能拍《731》,拍了就是“煽动仇恨”?
关键还真有一些所谓的学者,比如上海交大历史系某教授,竟公然宣称“731部队不存在”, 31 的冰箱还躺在哈尔滨,零下35℃的冻伤实验数据还在被“科学机构”引用。所以他不是眼瞎了,是心瞎了。
如果历史真相在银幕缺席,往往源于资本的背叛与学术的堕落。去年,日本某财团曾向国内某影视公司注资20亿日元,某视频平台随即购入日本731题材动漫改编权,吃着自己上辈的人血馒头。
当《731》还在为能不能上映挣扎时,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老馆长彻夜难眠,如果今天选择闭嘴,明天他们就敢说历史是假的;如果我们今天选择撤档,明天他们就敢说你在血口喷人。
好在,中国人没那么健忘,更没那么容易原谅。观众用一行行黑字打出:不要修饰过的记忆,只要赤裸的真相。我们敢于面对那段血淋淋的历史,你们为什么不敢?
就在万众期待中,昨晚央视新闻突然官宣:电影《731》定档9月18日。同时,新华社、人民网同步跟进,排面拉满。而且特别选在了“九一八事变”94周年这一天上映。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是在以国家的名义,共同打响这场“历史保卫战”。记住不是仇恨,而是为了让我们后人不再坠入同一条血河。
《731》的定档,是抽向日本军国语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