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大爆之后,他也该火了

来源:人气:776更新:2025-08-02 23:30:03

南京照相馆》火了。

口碑和票房都一骑绝尘。

从最初预测的13亿票房,一路涨到32亿,37亿,直到最新的42亿。


究其成功的原因,除了深重的历史记忆唤起的民族情结外,也是因为它选了一特殊的切入点——

作为抵抗武器和历史罪证的照片。


实际上,很多人有所不知,38年前就有部电影拍过一样的故事

也就是《南京照相馆》最后鸣谢的一部电影。

它是中国最早拍摄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陈道明参与主演。

作为这一题材的先驱,拍摄过程一波三折。

经历过删减、立项困难,后来能上映相当不易。

所幸在当时也称得上票房大爆。

只是随着越来越多同题材电影问世,逐渐被遗忘


今天,不妨借此机会,鱼叔跟大家一起来重温这部电影——

屠城血证



屠城血证》及其曲折幕后

作为我国首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剧情片。

此片从立项到上映都相当不易。

导演罗冠群,当时已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资深导演。

他1958年即到南京工作,却长期对南京大屠杀缺乏了解。

直到1980年代初,日本右翼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发国际关注,他才通过报纸首次系统知晓这段历史。

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深受震撼,当即向制片厂提出拍摄计划,决心还原暴行真相。


时值中日关系蜜月期,他多次被有关部门警告「片子可能无法放映」「不要拍得太血腥」。

他却还是坚持要拍出来。

未获立项批准时,就已经开始搜集史料。

甚至为还原真相、警醒世人,执意要还原砍头、活埋、活烧等极端暴力血腥的历史现场。

同年武打片肠子流出来都没有剪,为何我们不行?



当然,怎么拍仍是个难题。

国内对该事件的影视化呈现几乎空白

之前的抗战老电影,大多还困在神勇八路救村民、机智小孩打鬼子等戏剧化的套路里。

导演只能摸索着前进。

既想要拍出历史的黑暗面,也在有意识地避免脸谱化的形象塑造。

所以他精心设计了陈道明饰演的日军中尉的角色,使其既有军国主义的兽性,又因与恋人重逢显露人性挣扎。


拍摄过程中也没少走冤枉路。

像日军服装一开始以好莱坞电影《太阳帝国》(1941年背景)为参考做成翻领,后来得知1937年日军领子应为直领,狠心报废了所有已拍镜头

因进口胶片片比限制为1:3,可以说损失巨大。


三联生活周刊

却也因为导演的求真求实精神,这部电影在38年后再看,依然能触动人心,不觉得过时

影片取材于和《南京照相馆》一样的史料,也就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的16张日军暴行照片

这些照片由照相馆学徒罗瑾在1937年偷印。

后由爱国青年吴旋冒险保存,成为1946年审判战犯的关键证据。



不过,不同于《南京照相馆》聚焦于照相馆的故事。

这部电影采用多线视角的散点叙事。

以一位医生的经历的轴心,医生、照相馆老板还有日军军官三条视角并行展开故事,撑起一幅全景式史诗。

医生从一开始抱着侥幸心理,以为他作为医生可以获得某种特权,有能力庇护同胞,还劝同胞丢掉武器。

到后来亲眼目睹日军暴行后,彻底心灰意冷,奋起反击。


照相馆老板从为求生存帮日军洗照片;

到后来选择破釜沉舟,不惜舍弃生命,也要把作为罪证的照片送出去。


日军军官被赋予短暂的人性挣扎,最后却在军国主义的规训中彻底兽化。

不同身份角色的故事,共同构成「屠城血证」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意外记录了真实的亲历者。

在伤兵医院拍摄时,两位老年群众演员突然哭泣。

后来才得知她们竟是当年的幸存者。

一位丈夫被杀害,另一位兄弟被捅7刀。


可惜的是,电影最后还是遭到大范围删减

血腥、暴力镜头都被剪。

据说最后有一段,是陈道明饰演的日军军官赤裸着抱着恋人尸体死去的隐喻镜头。

如今也无缘观众。


不过好在,这部电影当年就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获得不少电影奖项,包括1991年东京世界和平电影节故事奖

而且发行远超预期。

全国卖出280个拷贝,首映当月南京观影达140万人次,江苏启动县人口仅3万但观影达5万人次。



比《南京照相馆》更残酷的一面

固然,从今天的视角回看,这部电影在艺术上存在很多不足。

像是群像式结构下,故事比较松散。

相比后来的《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那种以小人物命运承载时代悲剧的处理,情感代入不足。

八十年代典型的戏剧腔,以及外国人全部由中国演员表演、说着中文的表演,今天看也比较出戏。

还有受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美术布景与服化道的粗糙就更不必说了。


不过,鱼叔在看过《南京照相馆》后重看这部电影,反而觉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屠城血证》拍出了历史更残酷的一面

并不是说《南京照相馆》拍得不好,只是说两者拍出了不同的真实尺度。

《南京照相馆》讲受难小人物如何拼死一搏,用照片作为抵抗的武器。

《屠城血证》呈现的是,30万牺牲者中,大多数人可能连证明自己存在一次的机会都没有

相比前者将那段历史中几个原型的故事打磨得如此完整、精巧,《屠城血证》中的急促、粗粝和残破感,似乎更接近某种广义上的历史真相


与后来很多电影习惯于设置出彩的英雄群像不同,这部电影中几乎没有完整的角色弧光。

片中太多角色,像学生、护士、战士、难民,只是在镜头中短暂停留一两分钟便迅速牺牲。

没有长篇对白、没有悲剧铺垫、没有高光时刻。

甚至没有留下名字

这或许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但却无形中还原了当时的受难现场。


电影的叙事也缺乏一条清晰的主线。

观众难以跟随某个角色完成命运起伏,更像是在看目不暇接的新闻拼接镜头。

从电影角度看或许是被诟病的,但放在今天却反而构成一种稀有的表达。

一个民族如何承受无名之死,一个城市如何在屠刀下失语,而镜头永远无法还原历史全貌,只能尽力保留那段试图被抹去的疼痛。


毕竟,电影只能聚焦于一丝光,真实的历史往往更阴冷无底。

关于南京大屠杀罪证的故事,很多新闻节目、纪录片中都揭示了电影未能呈现的残酷。

比如,作为另一历史罪证,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曾用一台家用摄影机在南京偷拍的4卷胶片。

画面里,后颈被军刀砍而未断的少年跪在血泊里;幼女遭轮奸后的撕裂伤被镜头近距离记录;池塘里浮尸密集到看不见水面……

1990年,最后一盘拷贝被发现时,画面之残酷令修复人员当场落泪。


还有罗瑾保留相册罪证的惊心动魄。

真实历史中,罗瑾把相册藏进毗卢寺厕所墙洞后,相册一度「不翼而飞」。

实际上是另一名学员吴旋深夜转移,再埋入自家灶膛。

抗战胜利后,吴旋在灶膛余烬里重新挖出时,封面已被烤焦,16张照片中有3张因高温粘连损毁,仅余13张清晰影像。

这段「差点被自家灶台焚毁」的细节,在电影里被简化为一次有惊无险的转移。

而更多采访节目中,会发现当事人长年胆战心惊、惶惑不安的创伤记忆。


还有《南京照相馆》中被几句台词简单带过的石砖,背后是大规模、系统性的洗劫。

日军宪兵队曾将南京公私藏品编号、拍照、制表,玉器、字画、青铜器分箱贴签,准备整船运回日本。

对无法搬运的碑刻、牌坊,则当场砸毁并拍照留档,作为「摧毁中华文明」的战功。


大量影像、口供与档案共同构成了一部「比电影更黑暗的底片」。

没有配乐,没有戏剧化转折,只有加害者冷静记录的暴行、幸存者终身不愈的噩梦,以及证据数次濒临灭绝的惊险。

真正完整的历史画面,估计任何银幕都无法承受其重量



电影拼起的血泪史

当然,这并不是说电影的徒劳无力。

恰恰反而说明了,我们需要更多的电影,从不同视角和角度去讲述,才能拼凑出更清晰、完整的历史真相。

从《屠城血证》中的照相馆雏形,到今天让我们进一步看清真实的《南京照相馆》。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带我们一次次进入历史现场。


电影《黑太阳731》《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以极端写实与血腥的镜头,正面呈现日军酷刑。


《南京1937以中日混血家庭在屠城中的离散为切口,展现血缘与民族认同的撕裂。


《五月八月》全程蹲拍两名小女孩的视角,用童真的碎裂折射大屠杀对儿童世界的毁灭。


《栖霞寺1937聚焦栖霞寺僧众庇护2.4万难民的真实事件,呈现宗教场所里的精神抵抗。


《南京!南京!》前半段中国士兵视角,后半段切换日军的加害者凝视,以黑白影像探讨人性残片。


《拉贝日记》借德国商人拉贝的日记,记录南京安全区25万平民的孤岛求生。


《金陵十三钗》讲封闭教堂内13名风尘女子顶替女学生赴死,以身份反转拷问「谁有权活下去」。


数部大作覆盖多个视角,让残缺的历史变成鲜活的故事

但,这或许还远远不够。

大量史料也可见,仍有太多空白值得更多电影创作者去填补。

比如,东京审判中的证据攻防战;


幸存者的战后余生;


亲历日军的谎言与忏悔,记忆博弈下的人性叙事……


历史不是一笔写就的真相,是一代接一代不断显影的过程。

所以鱼叔也期待未来仍有更多电影,为我们呈现照片背后每一个瞬间消失的面孔、破碎的家庭,一段文化的断裂、一个民族的挣扎

只有这样让无数个视角共同汇聚,我们才能把那些被隐藏的「血照」一张张洗出。

让过往在更广泛的记忆中真实显现,抵抗遗忘与痛楚。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后点个「赞」和「推荐」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