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吃一口清淡不腻的《聊斋:兰若寺》吧

来源:人气:363更新:2025-07-15 23:30:03

近几年追光动画的电影我一部都没落下,而且都挺喜欢,刚刚上映的聊斋:兰若寺(下文简称为《兰若寺》)同样获得了我的青睐。

该片采用了篇章式结构的“拼盘电影”模式,以蒲松龄的一段离奇经历为基本主线,串起了5个聊斋经典故事,无论是画面表现还是类型跨度都非常出众。



当然,纯粹从可看性的角度出发,《兰若寺》并不算是完全优秀,章节风格差异太大,导致主题和表达上略显撕裂,部分改编确实也简单平庸了点,最关键的是,里面的这些故事无论讲得好不好,都成为不了“主流”,就好像语文书上那几篇看着有趣但不要求熟读背诵的课文……所以该片的关注度注定不会高。

但是啊,这种“小众感”不该成为《兰若寺》的减分项,正相反,这是影片最可贵的优点——在同行们做菜要么重口、要么难吃要么食材严重雷同的环境下,这一口清爽小菜再次拓宽了追光自己乃至于中国动画的题材边界,仅此一点就足以赞扬了。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我就按影片里的顺序来聊《兰若寺》的几个故事吧。
首先是逗趣轻巧的崂山道士



这个故事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终日不务正业又痴迷于修仙的王承,自以为习得了法术,最后穿墙失败闹了笑话。

该片虽是3D制作,却采用了很罕见的毛毡画风,感官上更贴近于传统定格动画,这种蓬松软绵的质感,与故事本身喻含讽刺却不冷峻犀利的调性十分契合。

主角王承喜欢胡思乱想,又懒散随意、缺乏常心,但他本性不坏,即便败在虚荣心上,结局也只是当众出丑,寓教于乐,温和愉快。

然后是更富有童心的《莲花公主》



初看这个故事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太萌了些”,可随着剧情推进,我却完全认可了这份萌系感。

该片以梦为线,串起了窦旭与蜜蜂王国的羁绊,他与莲花公主飞翔游玩、一眼一世界的段落,充满了童趣的想象力,而后窦旭出手帮忙击退强敌的行为,又有着少年郎心向侠义的单纯天真。

以上两个故事大体上属于一类,内核简单、改编较小、画风可爱,有不少观众中意……但似乎更多人不喜欢它们偏子供向的“简陋”。

这我就要说了,简单和传统并不是什么缺点,能把应有的神韵拍出来是起码的基础,向下的兼容性有时候比向上的高级感更重要,所以,在许多大人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我也非常推荐小朋友去看《崂山道士》和《莲花公主》。

接下去则是我个人不太感冒的聂小倩



该片乍看上去是改编力度最大的,不光把整个故事背景搬到了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还让宁采臣和聂小倩超越了人鬼殊途,实现了乱世下携手生活的终成眷属。

可是细看之下,却会发现这个故事是典型的换汤不换药,背景与结局变化并未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新意,基本人设与剧情脉络与原作如出一辙不说,人物情感以及对应驱动的言行,甚至还有些单薄、畏缩。

仅从改编性来说,把《聂小倩》放到前两部那一桌去都可以,但它又确实是部成人向的作品,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和犹豫,其实也是整部《兰若寺》在方向选择上徘徊不定的一个缩影。

终于要讲我最喜欢、完成度最高、也是观众们普遍认为最好的《画皮》了。



以往我们提起这个故事时,要么是以被迷惑的男人的为中心,要么是以能换皮的女鬼为核心看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可该片在亮相之前,就先立足在了“夫妻情”上

于是,观众们先看到了王大郎与陈氏貌合神离的寡淡一日:陈氏早起,对着旧铜镜梳妆,做了一桌精致清淡的早食,与王大郎有搭没搭对话了几句,大郎外出晚归。

女鬼固然是整个故事的戏眼,但你会发现,造成她害人的成因,与陈氏身上的困顿是一致的,即封建婚姻制度下无法自主选择、只能委身他人的困境。

按照当代人的审美,自然是更有噱头也更有条件反抗的女鬼做主角,但《画皮》妙就妙在,后期把主视角放在了陈氏身上。



尤其是王大郎死后,无论是小叔一路做主,还是道长动手降妖,陈氏的反应一直都不“剧烈”……直到她要面对“要不要救活丈夫”的抉择时。

乞丐高人的话看似疯癫,却句句叩在了陈氏的心门上:为什么?图什么?

若说是情爱,那多年来的相处和近几日的经历之下,恐怕是无情可言了……那便类似女鬼,是不想失去一个“片瓦遮身、三餐温饱”的家?亦或是,她根本就无法离开这个禁锢自己的牢笼。

故事结束时,那一句在黑屏上跃出的“恶心”,道尽了对一切的态度,这是远比打倒渣男之流话术高明太多的批判和结语。

再简单聊聊含糖量很高的鲁公女吧。



该片是画面场景上最“秀肌肉”的一部,也是故事过程最饱和曲折、结构性最完整一部。

张于旦对救下自己的鲁瑛一见钟情,鲁瑛对背自己奔走的张于旦日久生情,是当下大家不愿直视却屡试不爽的非你莫属的爱情故事,权责对等,有两人之间的吸引,也有外部的捏合影响,细节还很有感染力。

美中不足的是,《鲁公女》后期基于原作设定的转折太猛烈了些,缺乏足够的铺垫和优化,突出命运轮回的调性和前半部分的轻快纯爱有点衔接不上,如果拍成长片或许会更好。

讲到这里,最后再提几句《兰若寺》用来串场的主线《井下故事》



影片用蒲松龄借宿兰若寺,被灵蟾上人和玄龟子两只精怪抓去做评委,确实是个很讨巧乃至于有点作弊的方法——因为他既是原作者,又是报幕人,还兼职吐槽发弹幕,一边当选手一边当裁判,把许多观众想说的话给说了出来,顺便再做点故事小结,别提多爽了。

但受限于篇幅较少和剧情简单(基本都是争谁故事讲得好),里面的角色又都只像个报幕的背景板一样,作为塑造蒲松龄形象的原创故事,显然是单薄的。

当然,这就属于瑕不掩瑜的小牢骚了,我肯定会推荐大家去看看《聊斋:兰若寺》,尽管很难成为“热门”,但它的差异化创作永远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