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万部电影 AI 解剖报告:为什么你的爱豆在电影里永远死不了?

来源:人气:443更新:2025-05-24 23:30:02

据说,人固有一死,但史蒂文·西格尔或许是个例外。

作为上世纪80年代颇具票房号召力的动作明星之一,史蒂文·西格尔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坚持:他在银幕上从不输掉打斗。

这背后,是他希望塑造一个战无不胜的武术家形象的考量。不过,这种对“不败金身”的执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电影叙事的可能性,也间接影响了他在90年代初的人气走向。

意识到职业前景的变化,西格尔最终在电影中的“生死观”上有所松动,允许了曾经难以想象的事情:他的角色可以被“剧情杀”。


在1996年的电影《最高危机》中,西格尔的角色最终迎来了死亡的结局——尽管这一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尝试,未能完全扭转他的职业轨迹,之后他更多地出现在了成本相对较低或直接发行录像带的作品中。

史蒂文·西格尔对“银幕死亡”的回避态度,可以看作是电影界一个更广泛现象的生动写照:即“主角光环”的问题。在这个系列翻拍和电影宇宙盛行的年代,主要角色似乎越来越难以真正“下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的叙事张力。

至少,这是我在接触数据分析前的初步判断。那么,实际情况是:主角们真的越来越“长命”了吗?还是我的感知有所偏差?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银幕上“主角死亡率”的起伏变化,看看哪些类型的故事更倾向于让主角“牺牲”,并思考这些趋势可能对电影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01 电影主角真的不爱“领便当”了吗?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原文作者)训练了一个大型语言模型,分析了超过24000份维基百科上的电影剧情梗概,目的是识别出电影主角(强调一下,是主角,不是反派)在影片结束时是否死亡。

模型的输出结果,有点意思:主角死亡率在80年代有所下降,但在过去二十年里,似乎又呈现出逐渐回升的态势。


图表说明:一张折线图,显示了从过去几十年到近期的主角死亡率百分比。X轴是年代,Y轴是主角死亡百分比。线条在8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之后缓慢爬升。

这个图表的数据点,与我最初的设想颇有出入。分析之前,我倾向于认为“英雄不死”是更偏向现代的现象,是电影宇宙和系列片不断涌现的产物。某些系列电影或许因其固定的情节模式和缺乏实质性风险而受到讨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电影都是如此。

我接下来的疑问,自然是,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因素导致了80年代电影制作中英雄“存活率”的提升:又是哪些现代的叙事趋势,可能促使编剧们更频繁地安排主角的“退场”?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电影的市场定位紧密相关,主要受到项目类型和预算的塑造。当某些叙事模式兴起或衰落,与之相伴的叙事节点(例如我们英雄的最终命运)也会随之调整。那么,具体是哪些电影类型和预算规模,在宏观层面上对主角死亡率产生了影响呢?

02 类型和预算如何影响英雄的“生死簿”?

以一部假设的2024年影片《龙卷风暴》(Twisters)为例,如果它是一部围绕龙卷风展开、颇具吸引力的系列重启作品,拥有魅力十足的主角和良好的化学反应,那么影片的结局处理就显得尤为关键。想象一下,当男女主角在经历一切后准备告别,他们深情对视,慢慢靠近,然后,画面在此定格,并未出现预期的吻。


观众可能会感到困惑:我们期待的是一部带有浪漫元素的冒险电影,一个没有关键性互动来确认情感发展的浪漫副线,似乎不那么符合常规预期。

表面上看,这个争议点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主角最后是否亲吻真的那么重要吗?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集体性的反应恰恰反映了类型惯例是如何塑造观众期待的。爱情片往往以明确的情感结合收尾,动作片需要激烈的高潮对决,体育片则多以某种形式的胜利(无论是实际的还是象征性的)作结。

深入人心的类型惯例,同样能够影响我们英雄的命运,因为某些叙事原型本身就更倾向于让主要角色“退场”。当我们按类型统计主角死亡率时,可以观察到恐怖片、犯罪片和剧情片中主角“牺牲”的比例相对较高,而喜剧片、爱情片和动作片则较少出现这种情况。


图表说明:一个柱状图,展示不同电影类型(如恐怖、犯罪、剧情、喜剧、爱情、动作)的主角死亡率百分比。恐怖、犯罪、剧情类别的柱子显著高于其他类别。

对于动作英雄相对较高的“存活率”,我一直抱有观察的兴趣。这些角色常常置身于电影中最危险的情境中,而观众似乎也普遍接受了诸如阿诺·施瓦辛格这样的角色能够解决大量对手却自身损伤轻微的设定。这确实是动作类型片的一个显著特点。

类型是解构叙事模式的一个有效工具,但我想进行更细致的探究,毕竟像“剧情片”和“犯罪片”这样的分类覆盖面较广。为了更深入地审视英雄死亡率,我将主角的结局与每部电影在网络上标记的关键词进行了交叉对比。

根据电影数据库的标签分析,主角在包含超自然元素、传记片重述、黑色电影情节以及涉及某些出格行为内容的故事中,“退场”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图表说明:一个列表,展示导致主角更可能死亡的电影关键词标签,如“超自然”、“传记”、“黑色电影”、“越轨内容”等,这些标签字体较大或颜色突出。

另一方面,我们的英雄在涉及浪漫情节、间谍故事、青少年小说改编或体育赛事的故事中,则有更高的几率存活到最后。


图表说明:与上图对应的列表或云图,展示导致主角更可能存活的电影关键词标签,如“浪漫”、“间谍”、“青少年小说改编”、“体育赛事”、“片尾彩蛋”等。

在这组标签中,颇具指示性的一个可能是“片尾彩蛋”,这已成为超级英雄电影宇宙的一个常见标志。如果某位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你电影的片尾彩蛋中,暗示着后续故事的展开,那么你的英雄多半是安然无恙的。他们的命运似乎已被更大的叙事框架所“预定”。

这一点让我开始思考,故事的结局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投入的影响。预算越高的电影,是否就越倾向于保留其主要角色?

答案,可以说相当明确:是的。随着电影预算的增加,其主角最终“牺牲”的可能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图表说明: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图或散点图。X轴是电影预算(从低到高),Y轴是主角死亡可能性(从高到低)。显示预算越高,死亡可能性越低。

或许我们不应低估那些主角“光环强大”的电影在文化市场上的分量。即使有许多独立电影选择让主角“退场”:为那些寻求深刻情感体验的观众精心构思故事。

但这些电影的总体观看人次可能仍不及一部高投入的商业大片。尽管越来越多的小成本电影可能会选择让主角“牺牲”,但这种趋势或许并不能完全代表大众文化的主流方向。

为了更好地将英雄死亡率作为大众品味的一种反映进行理解,我(原文作者)采用了“票房份额”作为关键指标,重新进行了分析。根据我们的“美元加权英雄死亡率”(DWHM)指标,主要角色的“牺牲率”在80年代以及近二十年间,均显示出显著的下降。


图表说明:类似于第一张图,但Y轴代表的是“美元加权英雄死亡率”。这条线在80年代和最近二十年都呈现下降趋势,且可能比第一张图的下降趋势更明显。

简单来说,那些能够成功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影院的电影,越来越倾向于不让它们的主角“下线”。这种现象的背后,可以观察到好莱坞的一些发展趋势:


  1. 好莱坞大片的兴盛:


    80年代是好莱坞大片崛起的时期,这些影片通常以“高概念”叙事、大成本特效、易于系列化的英雄角色以及策略性的大规模市场推广为特点。制片厂不再仅仅等待像《大白鲨》或《教父》那样出乎意料的成功之作,而是开始主动规划和打造旨在获得高票房的影片,例如《壮志凌云》、《夺宝奇兵》、《超人》和《蝙蝠侠》。这些高预算制作通常面向更广泛的年龄群体。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年轻观众可能不太适应银幕上直接的死亡描绘,因此这类主题在处理上常常较为含蓄或规避。


  2. 孤胆英雄动作片的流行:


    80年代涌现了众多以近乎无敌的动作英雄为核心的卖座电影:《独闯龙潭》、《虎胆龙威》、《第一滴血》、《血点》、《野蛮人柯南》等。这些影片由阿诺·施瓦辛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查克·诺里斯和史蒂文·西格尔等体格强健的演员担纲,展现了他们饰演的英雄角色以超凡能力轻松应对重重挑战。这些演员的成功,加之现代好莱坞动作片模式的成熟,共同促成了80年代英雄死亡率的相对降低。


  3. 系列片和超级英雄片在票房上的主导地位:


    近年来,超级英雄题材和系列电影在票房上占据了显著位置。许多故事被设定为更宏大叙事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单部影片的风险往往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整个系列的延续性。漫威电影在叙事结局的某些共性之下仍能保持广泛的受欢迎程度,这一点值得关注。或许这种叙事上的某种可预见性反而催生了关于“超级英雄疲劳”的讨论,但我预计这类影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其票房上的强势地位。恰恰可能因为它们的这种“熟悉感”。这些电影提供了一种慰藉,观众大致知道他们将得到什么,这种心理需求不应被低估。人们对熟悉事物的偏好,可能比他们自己意识到的更为强烈。



03 漫威与“棉花糖测试”的思考


图表说明:一张《泰坦尼克号》(1997)的剧照

在2019年,漫威的一些做法引发了关于其是否通过了“棉花糖测试”的讨论,并对其电影宇宙的长期叙事构建产生了一些影响。

对于不熟悉“棉花糖测试”的朋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是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项心理学实验,实验中,孩子们可以选择立即获得一颗棉花糖,或者等待片刻以获得两颗,这被用来衡量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通常,那些选择等待并获得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在后续的人生发展中表现出一些积极的关联,例如学业成就和健康生活习惯等方面。那么,漫威的某些决策是如何与“棉花糖测试”联系起来,并引发关于“延迟满足”的思考呢?

2019年,在《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中安排了半数超级英雄“消失”之后,漫威推出了《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我在这里提及《无限战争》的情节,考虑到这部电影上映已久,且是全球观看范围极广的娱乐作品之一,相信多数观众已经了解。

在《无限战争》片尾,看到蜘蛛侠和黑豹等角色化为灰烬,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叙事选择,也确实为漫威电影宇宙(MCU)注入了新的悬念和期待。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随后,在《终局之战》中,这些角色通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事件性”情节被复活,MCU的几乎所有超级英雄集结参与了最终决战。

当大规模复活的场面出现时,影院内的观众反响热烈,为蜘蛛侠和黑豹等角色的回归而欢呼——他们借助多元宇宙的叙事逻辑和强大的无限宝石得以“重生”(观众也普遍接受了这一设定)。

从短期效果来看,这无疑是成功的。但从长远角度观察,这种处理方式也引发了关于MCU中重要叙事发展的“可逆性”的讨论。

如果重大的戏剧性转折可以借助多元宇宙或类似万能道具轻易地被修正,那么单个事件的重要性在多大程度上会被削弱?如果角色们似乎总能从绝境中全身而退,观众的投入感是否会受到影响?

漫威在短期内最大化了观影的娱乐体验,但这也可能对其叙事的长期吸引力构成一定的挑战。这好比是选择了一颗即时但价值极高的棉花糖,而非等待几颗价值稍逊但总量可能更多的棉花糖(我的比喻暂告一段落)。

多数电影遵循着一种相对可循的故事结构:三幕式、一个待克服的障碍,以及最终某种形式的成功(无论是字面上的还是象征性的)。因此,编剧的任务往往是在遵循这些经典叙事范式的前提下,努力让观众感受到新鲜感。主要角色可能会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可能性必须是存在的,即使我们内心怀疑它是否真的会发生——这至少需要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危机感。如果一个主要角色可以轻易地通过某些超自然力量或道具被“逆转”生死,那么这种危机感的营造就可能被削弱。观众可能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他们看到的或许是相似套路的再次上演。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将面临终结。在艺术作品中,一些角色会“退场”——但也有些角色,如身手不凡的动作英雄、穿梭于多元宇宙的超能力者、性格讨喜的浪漫喜剧主角,当然,还有史蒂文·西格尔,他们似乎总能找到继续活跃在银幕上的方式。他,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案例。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