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854更新:2025-05-22 23:30:02
5月21日,“铭记长征精神,光影照见来时路”《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石阡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嘉宾,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媒体人等出席观影,并在之后举行的观摩研讨会上就《浴血困牛山》所承载的厚重红色历史和红色教育意义深入交流。
5月21日,“铭记长征精神,光影照见来时路”《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京举行。(陈向阳 摄)
“很震撼!很感动!在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总是以大局为重,把希望留给别人,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人民群众。”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原馆长徐峰在观影后的研讨会上感慨万分。他表示,自己已经看了这部电影不止一遍,每次都被故事情节所传递出的革命信仰和党群情谊所触动。
令众多观影者动容的是,电影所呈现的一段曾被尘封多年的悲壮历史。1934年10月16日,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在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带领下,在贵州困牛山与敌激战三昼夜,最后弹尽粮绝。面对步步逼近的敌军和被胁迫走在敌人前面的百姓,红军战士不便展开战斗,边打边退至悬崖边。最后,为不做俘虏和避免误伤百姓,100多名红军战士毅然集体跳下悬崖。
厚重的历史,扎实的情节,唤醒和激发深植于我们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观影后,文艺评论家陈先义告诉记者,《浴血困牛山》传递出的精神力量至少包括两个“至上”:一是信仰之上,“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够听党指挥、英勇作战、不怕牺牲?背后离不开崇高的信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信仰可以让他们不顾一切,主动牺牲”。二是人民至上,电影展现了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百姓冒死为红军战士带路、借船,而红军战士在绝境时也不愿误伤群众,宁愿跳崖牺牲。
石阡县龙塘镇党委副书记兼困牛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挂职)任洋标在研讨会上表示,“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困牛山红军精神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不畏困难,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去。当地群众亲眼见证路通了、村富了,山山水水间换了新颜。如今,《浴血困牛山》用光影将这种精神进一步传播出去,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朴素愿望,也激励着更多人勇往直前。
5月21日,“铭记长征精神,光影照见来时路”《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陈向阳 摄)
谈到自己当初作为一名非影视人士为何要投资拍摄这部电影,贵州三点红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浴血困牛山》总制片人张淑平告诉记者,自己出身军人家庭,从小就对红色电影感兴趣。四年前,无意中读到红军战士在困牛山为了保护老百姓跳崖牺牲的报道,大为感动,当即深入贵州困牛山采风,从当地村民的口中深入了解了这一段厚重的历史。在得知当地人想把这段红军事迹拍成电影的愿望后,她毅然站了出来。
悲壮的历史,唯有真实呈现,才最动人。为了保证电影的情节、人物、故事和重要细节都有据可查,张淑平在三年多里做了大量功课,除了翻阅文献资料、走访当地村民和档案馆人员,还拜访红军后代,并请到军史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创作剧本。
“从我们创作之初到拍摄,就围绕两个字,‘真实’。这段历史过于厚重,不需要更多的艺术化处理,只要能完整地、真实地把它呈现出来,就是一个成功,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张淑平告诉记者,为保证真实可信,就连电影中国民党军官的很多对话都是从当时存留下来的电报上收集的。
用光影的力量去打动年轻一代,发扬好、传承好红色历史,是电影《浴血困牛山》团队一直发力的方向。“我们很多同龄人都是看红色电影长大的,爱国情怀和对先烈的敬仰从小就建立起来……我想这种红色基因真正要传下去,还是要从青少年开始。”张淑平表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正如《浴血困牛山》深度发掘第一手资料,利用光影将90多年前的故事呈现出来,鲜活的历史能直击心灵,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更能吸引和打动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广大观众。
5月21日,“铭记长征精神,光影照见来时路”《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总制片人张淑平发言。(王大禹 摄)
“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在短时间里就会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需要思考红色文化如何去传承,如何去保护,如何让更多年轻人对红色文化感兴趣,如何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各种困难的底气……这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张淑平说。
让电影“重走”长征路,一路撒播信仰的种子,绽放传承之花。张淑平告诉记者,接下来,电影会在红军长征路沿线展映,继续放大传播的力量。她还呼吁,红色血脉的传承与发扬,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让革命故事代代相传。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