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破5分,被骂的《爱死机》冤吗?

来源:人气:119更新:2025-05-21 23:30:02


当《爱死机》“稳定输出”

《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简称《爱死机》)自2019年首播以来,就以其大胆创新的动画形式和黑暗科幻的题材风格迅速圈粉。这部由蒂姆·米勒和大卫·芬奇联合打造的科幻动画合集,凭借自由创作的题材和精湛的视觉效果,一度是科幻动画标杆。


(图/《爱死机》剧集封面)


经过前三季的“V”形口碑,时隔三年,无数观众翘首以待的《爱死机》第四季归来。
然而,观众的热烈期待并没有等到“神作”——上映仅4天,豆瓣评分近乎腰斩,创下新低的4.9分。一边倒的差评足以说明,观众曾被前三季震撼的心,如今被深深的失望填满。
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科幻动画合集,《爱死机》曾让观众直呼“封神”的单集不在少数。第一季《齐马蓝》中,当机器人成为宇宙闻名的艺术家后,他在游泳池里那种强烈而原始的记忆,让他结束了对真理与艺术的探索,回到那片蓝色的天地寻找自我 ;第三季的《吉巴罗》在完全无对白的情况下,仅凭视觉叙事就营造出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感与反殖民的思考。
从第一季的惊艳亮相,到第二季即使略显疲软,但仍有《溺亡的巨人》这样的亮点剧集,再到第三季的强势回归,总的来说,《爱死机》每一季无论在视觉还是内容上都有出人意料的地方。然而,时隔三年的第四季却明显失去了这种突破感。
平心而论,第四季在制作方面依然算得上“稳定输出”。从荒诞喜剧到战争科幻,题材十分多样,还首次采用了真人出演的《各各他山》。而爆炸、机甲、异形等元素的呈现,情绪调动的节奏感,也依旧抓人。


(图/故事剧照)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种“稳定”上。主创蒂姆·米勒在2019年就曾表示,《爱死机》的初衷是“做一些真正狂野的、视觉化的东西”。一旦这种“狂野”变成了可预期的“稳定输出”,它就失去了最初的活力和魅力。曾经的《爱死机》篇幅虽短,但胜在精巧,不管是故事还是内核,都让人回味悠长。但当我们能预测到续集的走向,《爱死机》的魔力就消失了一半。
这种创作上的失衡在《400男孩》中也有所体现。从《400男孩》到《齐马蓝》,画风相似度极高,都以冷色调塑造未来世界,也都涉及人机关系的思考。尽管这一集在视觉效果上堪称惊艳,但其故事内核过于简单,难免让人将之与出自同一工作室的《齐马蓝》进行比较,那种出人意料的转折与深度也恰是本季的遗憾所在。


(图/故事剧照)


作为观众,我们怀念那种看完一集后难以言喻的震撼,那种被迫思考现实与未来的不安,那种视觉与思想同时被冲击的体验。可惜,这些体验在第四季中都变得稀少了。

原著才是巅峰

有网友调侃道:“《爱死机》第四季烂得我都怕片尾制作组的名字是豆包、DeepSeek,还有ChatGPT。”这类评论虽是玩笑,却也反映了观众对于这季故事情节的失望。
如果要说到最尴尬一集,相信中文互联网的观众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暴龙的尖叫》。
影片将古典角斗士叙事、史前生物与未来太空场景融为一体,在视觉冲击上确实无可挑剔。女主角与霸王龙从彼此的猎物转变为同盟,合力反杀贵族,最后一同坠亡。特别是结尾处两者对视的瞬间,叠加狼群在雪地中奔跑的蒙太奇,不仅象征着他们灵魂重获自由,也赋予了这场死亡以悲壮与诗意的解脱感。
然而,相比原著小说,影视改编版本显得单薄许多。原著以第一人称叙述,主角是一个从小被训练成斗兽工具的中国女孩,在无尽的训练中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亲人和朋友。
她一直是孤独的,直到与暴龙产生共鸣:“看他仰起头,听他发出金属撕裂般的嚎叫,这不是求偶的叫声,我听过暴龙的求偶叫声,也不是挑战……不,这个叫声源于恐惧和惊慌。暴龙害怕了,他是一匹离群的孤狼,他在害怕。”暴龙死后,她沉思道:“他和我一样,也有过自己所属的位置和时间,却被生生地割裂了。而你们没有任何人想过要怜悯他。”
被观众吐槽的中文对白和结尾莫名其妙的唐诗,在原著中其实有着深刻背景。这首唐诗是女主童年时母亲的歌唱,她希望让暴龙知道,他并不是孤独的。
女主选择死亡,不是绝望,而是陪伴她唯一的同类。这一披着科幻故事外衣的反殖民主题叙事本很值得书写,但剧集的呈现方式却让人难以共鸣。剧中,主人公用旁白近乎照本宣科地念出台词,情感和画面严重脱节,直白得让人不知所措。


(图/《暴龙的尖叫》剧照)


同样被削弱的还有《蜘蛛玫瑰》。这部作品延续了第三季《虫群》的世界观,以Bruce Sterling构建的“塑造者/机械师宇宙”(shaper/mechanist universe)为背景,融合了赛博朋克、复仇和异种关系等元素,在文学性表达和立意传达上都称得上是精品。
但叙事逻辑漏洞依然遮掩了原著的光芒。故事中,每个角色都代表着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团,每一步行动都蕴含着复杂的博弈。且不论原著中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和各种伏笔没有在剧集中展现出来,结尾的改编更是让原著的复杂内涵简化为“虎毒不食子”的母爱故事。


(图/《蜘蛛玫瑰》剧照)


小说中,身为机械师的玫瑰,因战争过后被困空间站,为了不让宠物忍受痛苦而结束了他的生命,最后不得不吃下他的尸体来维持生存时,这种道德困境远比动画中呈现的复杂得多。故事结尾,她还未来得及消化杀死挚爱的悔恨与追求生存的矛盾心理,就已被宠物的基因取代。这种反转的叙事手法在原著中极具张力,却在改编中被大幅简化。
这一情节呼应的是在《虫群》中,塑造师一派同样在投资者的帮助下,希望征服虫族为其所用,结果自取灭亡的结局。这种对立派别在相反的选择下却依然逃不过相同结局的境遇,对于后人类主义的思考不可谓不深刻——但是显然几年前的《虫群》完成度要高得多。
对比原著与改编,《爱死机》第四季的一大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过于注重视觉呈现而忽略了原著的思想深度。
在前三季中,《爱死机》展现了对类型和规则的蔑视与颠覆,每一个故事都试图突破观众对动画和科幻的想象边界。而第四季似乎失去了这种创新精神,更多地依赖于视觉效果而非故事本身。
合集类作品总是良莠不齐,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称这季《爱死机》甚至没有留下令人深刻印象的故事。当《爱死机》团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里,不再踏实地去讲述好故事时,再精美的视觉呈现也难以挽回观众流失的心。


《爱,死亡和机器人》
作者:(美)刘宇昆等著
译林出版社,2022-6

只有猫还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季只有一半的剧集时长超过十分钟,而第三季几乎所有集数都接近二十分钟。短片体裁对故事的要求本就高于长片,想要十几分钟内引发观众惊叹,单靠画面特技远远不够。尤其在3A游戏CG普及的今天,纯视觉取胜的时代早已结束。
在此前的采访中,大卫·芬奇就明确拒绝“故事应该撑满22分钟”这样的主张,而认为应该是“你需要多长时间讲完这个故事?如果你需要三分钟,那也很好”。
所以,就有了我们第四季开篇看到的《停不下来》,这部不到7分钟的视觉实验短片将红辣椒乐队的歌曲搬上荧幕,用“提线木偶”代替真人,分镜与视听效果确实精良,但看完后观众不禁疑惑:这不就是一个MV吗?
不过,不少观众即使不明所以,仍试图挖掘其中隐喻,但无论是谈论资本控制娱乐圈还是讽刺流行文化,正如大卫·芬奇自己所言,时长合理化的前提是让故事达到其最大的影响力或娱乐价值。
没有情节的表达或许彰显了主创在《爱死机》框架内不断突破风格边界的创作野心,但观众是来看剧,不是来做服从性测试的。
这一季风格转变可能源于创作者对前作被过度解读的反应。观众热衷于探讨哲思、历史和隐喻,却忽视了技术表达,这或许导致了制作团队转向了重视视效而轻故事的创作方向,也就导致了视觉效果不再与深刻内涵相辅相成,而是沦为自我陶醉的技术展示。


(图/《无法停止》剧照)


不过,换个角度想,或许《爱死机》创作方向已经发生了整体改变,不再承载以往所谓剧集的故事属性和价值,更多突出想法或者技术层面的展示。
像《爱死机》这种系列短片合集,本质更像一个策展平台。前几季像在撒大网,试图找到最大公约数;而到了第四季,则开始尝试风格收敛,更明确地向“作者向”靠拢。所以从内容生产者角度看,这种分裂是可预见的。而压轴之作《因为它能匍匐前行》似乎也在隐喻主创团队的现状——不追求做出毁天灭地的诗篇,只是选择像理智的“猫”在匍匐前行。


(图/《因为它在匍匐前行》剧照)


这一季的《爱死机》确实没有迎合任何观众。在国外影视评分网站烂番茄上,也出现了专业影评人给100%、观众却只想打38%的两极分化,说明《爱死机》第四季在专业视角和大众接受度之间的巨大鸿沟。


(图/烂番茄评分)


回望《爱死机》的发展轨迹,从网友“单数季封神,双数季扑街”的调侃中,也可以解读为创作团队在商业与自我艺术追求之间的摇摆与探索。第四季或许标志着主创暂时选择了后者,但这一选择是否会让这个IP走得更远,仍有待时间检验。
如果还有下一季,或许《爱死机》能够在艺术表达与叙事满足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毕竟,打破规则的前提,是首先理解并掌握规则本身。只有当视觉与叙事共同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时,这部作品才能真正实现它最初的承诺——探索爱、死亡与机器人之间复杂而永恒的关系。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