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很好,能爆!

来源:人气:385更新:2025-07-24 23:30:02

趁着点映去看了新片南京照相馆,发现这部电影比自己预想的要好许多,没有浪费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历史题材,个人感觉是目前暑期档影片里最有冠军相的片子。

以往我们在拍类似宏大主题的作品时,很容易出现“顾大失小”的问题,导致最后空有情绪和口号,却缺乏具体的抓手和记忆点,该片好就好在优先讲人讲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入日寇暴行的剪影,来充实整个故事的厚度。



老实说,我有些低估编导申奥了:2019年的《受益人》他展现出的只是中人之姿,前年暑期档大爆的《孤注一掷》我觉得他也是靠题材取胜,可《南京照相馆》就题材而言更加难拍,申奥却展现出了露出了老练、毒辣的一面,故事讲得好,又填充了许多细节,即便收尾部分的节奏略有失衡,也无损整体上是一部分可看性非常高的佳片。

有了如此出色的表现力,我们才更能感悟“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分量。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南京照相馆》之所以好看,同时没有失陷于大屠杀气氛的悲怆和散乱,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影片牢牢抓住了一条故事主线:拍照片、洗照片、传递照片。

南京城被攻陷后,邮差苏柳昌(阿昌)为了活命,对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谎称自己是照相馆学徒,可以帮忙洗照片,接着他发现了躲在吉祥照相馆的金承宗(老金)一家,不久后翻译官王广海又把情人林毓秀和逃兵宋存义带来了,影片的视角,就围绕这群在照相馆内外偷生之人展开。



比如阿昌和王广海在前往照相馆的路上,就通过一组不断变换对象的镜头,展现了此时南京城变成人间炼狱的景象。

无数民众被日军用各种方式残忍杀害,有枪毙、有枭首、有悬吊、有剐心,许多日军更是乐在其中,并会用看猎物和玩物的眼光打量阿昌他们,还有那个与王广海相识的女人绝望地求助,随即又被日军拖去强暴……

这些镜头并不刻意,没有专门对屠杀行为进行刻奇式的凝视,许多时候都只采用远景和移动镜头,这样即保留了对死难者们基本的尊重,又通过克制的影像还原了具备真实质感的残酷。

而把视线放到几位主要角色身上时,这种刺痛感并没有减少,虽然直观的屠杀描写少了,但却换上了更加虚伪、邪恶的行为。



例如阿昌和毓秀被叫去拍摄“中日亲善”虚假宣传照片时,他们所乘的卡车要穿过尸山血海,才能抵达一条相对完好的街道,“良民们”被日军像提线木偶般肆意摆布,唯一无法被控制的婴孩还被摔死止哭。

可这种恶行并未到此结束,反而变本加厉,刚被摔死的婴孩立马被塞到了毓秀的怀里,摄影主题也从夫妻俩变成了一家三口,这张照片又被谷寿夫大大夸奖,认为拍出了理想的亲善效果……

除了阿昌等人外,《南京照相馆》里对于日军的塑造也非常立体、到位,特别是有迷惑性的伊藤秀夫。

刚开始他的形象是一个只懂拍照、不愿开枪的贵族子弟(一直在自欺欺人的王广海把“太君里也有人心善”的念想记挂在了他身上),可随着剧情推进,大家慢慢会发现伊藤只是伪善,他不杀人也并非因为仁慈,而是怕脏手。



影片里把伊藤按快门与士兵们上子弹、扣扳机、突刺刀的画面剪辑到了一起,明示了他也是沾染鲜血的刽子手,只不过他会假惺惺得对阿昌说“我们是朋友”,毕竟对方是替自己洗照片的仆人。

可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伊藤的鬼子嘴脸立马露了出来:埋怨婴孩哭闹,又嫌摔死了破坏拍照气氛;去慰安所接人时,看到满身梅毒斑的新属下,神情里也没有厌恶而是不耐烦;当阿昌他们耍手段还反抗时,他更是开枪打死了王广海,“狗怎么能咬主人呢?”

还有很会做表面文章的谷寿夫,恬不知耻地把伊藤出尔反尔、借刀杀人的恶行解释为彰显“仁义礼智信”的聪明之举,最后伊藤切腹自尽时,他直接在后脑开枪替伊藤介错……

可见,日寇无论是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还是他们所宣扬的武士道,都是沐猴而冠、装腔作势的笑话。



在围绕照片讲故事的过程中,吉祥照相馆里的人们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们从一群只想活下去的人,逐渐有了反抗意识。

宋存义是个编入杂牌军当炮灰的警察,他装死做逃兵没有任何羞耻感,被老金一家当成英雄款待也不害臊,可当他看到自己唯一的弟弟被杀的照片后却破防了,最终孤身一人用南京城的墙砖砸死了一名日军。

林毓秀也幻想过亲善日军做人上人,可在被鬼子凌辱以及见识了种种暴行后,她想起了学戏时唱过的穆桂英、梁红玉,并在黑岛试图再次奸淫她时表现出了宁死不从的刚烈。

而一心觉得日军不可战胜、打算把汉奸做到底的王广海,则是在忍无可忍的境况下爆发出了最后一丝血性,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他死于反抗了吧。

最棒的是阿昌和老金一家对照片的态度。



一开始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洗伊藤的照片;随着南京大屠杀的进行,心有戚戚的他们变得不想洗照片,认为这是汉奸行为;到了后期,他们又意识到照片是日军犯下反人类兽性的证据,想方设法要把照片送出去。

上述那些普通人的转变,便是对中国人民觉醒反抗的隐喻:如果始终麻木不仁,那再多人都不过是一群待宰羔羊,但只要有人不甘屈辱、勇于抗争,星星之火终会燎原。

影片里有个情节很到位,伊藤在阿昌练习洗照片时随意打开了暗室门,轻蔑地说“支那人的照片不重要”,可最后老金等人偏偏用“不重要的底片”替换掉了他的底片,这也象征着日寇根本没意料到,那些自己不放在眼里的四万万普通民众不仅会奋起反抗,更会在将来打败他们。

说到这里,就要回过头来夸奖《南京照相馆》在人设上的巧妙了。



阿昌是对南京大街小巷熟门熟路的邮差,老金则是为街坊邻居们照相的摄影师,他们的日常工作与南京城息息相关,他们的见闻和痛苦最终也都会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地标上。

拿老金来说吧,他在洗照片时看到的除了有陌生人,更有电报局的李小姐、广安街的姜老板、柳树巷的某掌柜等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最终伊藤翻看调包了的胶片时,那一段蒙太奇是全片的最高潮,因为照片里诉说着南京城的日常起居、生老病死,再结合照片上的人们此时的模样,里面所蕴含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恩爱的夫妻阴阳两隔、咫尺天涯,矍铄的老者流离失所、不知何从,漂亮的孩童灰头土脸、举目无亲,精神的军人战殁前线、死无全尸,娟秀的女孩深陷淫窟、痛不欲生,青春的男孩沉尸江畔、命如草芥……



与之类似的,还有老金在照相馆里摆出了城隍庙、柳浪闻莺、万里长城等背景图,阿昌在熊熊烈火中喊出了伊藤“风景图鉴”上的雨花台、鸡鸣寺、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等地名。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龙文章在接受审判时,报菜谱般说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当我们把情绪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物上时,才更加能明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意义。

得益于《南京照相馆》抓牢了核心矛盾、把握住了鲜活细节,即便我觉得刘昊然这次的表现不怎么样,也不至于产生减分的想法(典型的角色大于表演)。

最后说句题外话,影片的叙述手法令我想到了前些年颇为出圈的大屠杀题材电影《波斯语课》,同样主角靠一技之长苟且偷生,又通过念出一个个受难者的人名,来展示大屠杀落到真人头上的残酷。



再联想到《南京照相馆》里讲述的支线内容,其实和电影外是一样的,都是关于对战争及屠杀行为的叙事和宣传……这方面以犹太人为首的西方电影人确实念经念得好。

在技法上,我们可能是比不过人家,还有不少东西要学,但有一点,我相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并且走得更远:那就是不会对历史掐头去尾,并且始终秉持“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信念,记来路、看今朝、向未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