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679更新:2025-07-19 23:30:02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您选择去拍这样一个乍一听十分‘不姜文’的电影?”
“有点儿费解是吧?”
“非常的费解。”
姜文想了一会儿道:“我也挺费解,但我跟你说句实话,我呀,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别人觉得不行,我就想把它拍好……我觉得能用钢琴拍一部《让子弹飞》,那才过瘾。”
被姜文称作钢琴版《让子弹飞》的电影,正是最近上映的新片《你行!你上!》。首映礼现场,「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陈家出了个秀才在观影后,与导演姜文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味道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大量短镜头堆起高密度的近景和特写,配合气口短促的台词,将观众情绪一次次拔起。或许有人还在回味片中独特的镜头语言,又或许有人还来不及揣摩台词背后的深意,但贯穿影片始终的、很向上的那股劲儿,却已经在“回味”和“揣摩”之前,实实在在地扎进了观众心里。
确实过瘾!
看完电影后,随即与导演姜文及演员马丽、葛优、辛芷蕾、于和伟等主创来一场深入交流,更是过瘾!
这便是抖音举办的首场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其中的成员都是抖音影视领域的优质创作者。整场活动围观下来,最明显的感受是,集结这样一群人的首映现场,更像是一群热爱电影的朋友在开一场茶话会,见仁见智的声音更接近于大众化的观影感受。
与主创的对话中,有人好奇《你行!你上!》里,姜文饰演的郎父口中的“那旮沓”究竟是什么;有人共情于郎朗父子之间的相处模式;有人关心葛大爷在片中颇有设计感的发型;有人结合影片中的细节,问及影片创作背后的更多故事……这些问题中有的可能并不专业,但却足够真实,他们由此借助短视频传递出的真实观影感受,也在重塑当下的影评生态。
既是一个人的传记
也是一群人的投影
一直以来,姜文的电影都是见仁见智,观众总能从他的表达中读出晦涩的隐喻。因此,几乎姜文每上映一部电影,“饺子和醋”的梗都会被拿出来说一次,人们乐此不疲的拆解着他电影里的“欲言又止”。但这一次,传记题材的《你行!你上!》似乎很难有发挥的空间。
从电影本身来说,《你行!你上!》改编自钢琴家郎朗的成名故事。然而,从出生到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名扬天下,永远拿第一的天才成长之路虽然传奇,但却难免平淡,于戏剧创作上并不好处理。
抖音电影百评团观影活动现场,姜文也谈到这一点:“(以前他拍的电影)有历史、有枪炮、有火车等,那些‘佐料’重,菜就好炒,《你行!你上!》还真不好炒。”姜文坦言:“就父子这么点事,加上几个老师,没有一个坏人,能拍得险象环生,不容易。”但从观感上说,《你行!你上!》确实“炒”得不错,当「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郭云神奇问及在姜文拍过的电影中该片排第几时,姜文也毫不犹豫地答道:“第一,我觉得它可能是我拍得最好的电影。”
「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郭云神奇
一方面,《你行!你上!》虽然拍的是郎朗的故事,但投射的却是亿亿万万中国家庭对下一代的托举,用父母的牺牲托举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片中将核心视角放在父子关系的演变上,他们互相支撑、又各自拧巴,很多观众都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身影。并且,片中关于父亲的表达并没有局限于郎国任这一个父亲形象,于和伟饰演的老崔、雷佳音饰演的二叔等,这些甚至没有名字的小人物在一些关键点发挥的作用,本质上也可等同于父辈的托举。
而若站在更宏大的层面上,从郎国任骑摩托带着郎朗,绕着伟人雕塑行过四季,到片中横跨德国、日本、美国的求学经历,《你行!你上!》围绕父子关系的表达,甚至还能读出托举新中国成长的意味。
片中不少细节都有类似的投射,例如,在郎朗前往北京求学之时,遇到了“性情怪异”的欧亚老师。刚开始教学时,欧亚让郎朗把凳子垫高,这是她自己的教学特点之一。但后来,欧亚对此全然否认,她近乎癫狂地痛陈那段历史伤痕,讲述着自己教出了无数个钢琴名家,却被他们一一背刺的悲痛过往。
观众当然可以将其单纯地理解为一个“性情怪异”的老师,但也可以有更深的解读。毕竟和郎朗遇到的所有老师相比,欧亚都是其中更为跳脱的存在,若联系到郎朗成长期所对应的国际环境,欧亚从倾囊相授到突然翻脸,像极了苏联在蜜月期后的变脸时刻。「抖音电影百评团」发布的影评中,也有不少类似的解读,如果将“郎朗崛起”的过程代入新中国的发展之路,《你行!你上!》的整个故事又是另一番天地。
“癫狂”叙事
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当然,将这些线索融入到一条叙事主线上,需要很强的内容把控力。至少从影片的观感上说,无论是郎朗的个人成长史,还是片中投射的大众化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亦或是更深层的隐喻,整体表达都是顺畅的。
其中的关键在于,《你行!你上!》中用了大量夸张甚至近乎癫狂的表现手法,在人物的呈现上也有强烈符号化的形象构建。
比如郎朗见第一个老师时,行了相当夸张的叩拜礼;父母送郎朗去北京求学时,赶火车的桥段也现实基础上做放大处理;郎朗的每一个老师都有极其鲜明的特点,甚至在形象塑造上刻意放大刻板印象;郎朗每次得奖后都会边跑边大声喊“爸”……这样的细节几乎贯穿全片,让《你行!你上!》的整体叙事始终游离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
之所以如此,一是影片能够借此增强喜剧底色,放大戏剧冲突,让一个天才的成长之路有更多跌宕起伏之处。二者,与之同步被放大的,还有观众的情绪,夸张的叙事更容易堆起情绪的层次,同时弱化隐喻事件在其中的割裂感。也是因此,片中的很多场景虽然超脱现实,但却震撼人心。
比如飘扬的各国国旗,在一瞬间全部降下;比如一个父亲在夕阳下映出剪影,他振臂高呼:一个新星正在冉冉升起;又或是那个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大场面:租住的小楼里,郎朗在吊机上弹琴,四邻全都在窗口探出了头,他们起初聆听,后来一起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余音不绝。
以至于看完电影,抖音音乐达人@小陈同学和@董浩冉直接在活动现场,弹奏起《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姜文自己也很受触动,感慨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电影不是拍完就结束了,它应该像一颗种子,在观众心里发芽,长出不同的东西。"
抖音音乐达人@小陈同学和@董浩冉
确实,电影与观众的感受时常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但前提是电影要是一个好的“火种”。《你行!你上!》能够持续激起观众的讨论、解读,也在于无论观众带着怎样的视角、理解走出影院,都能感受到影片传递出的一股很向上的劲儿。
对此,「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默默有闻 在提出关于“那旮沓”的问题时,姜文给出了更具象的解释,“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那旮沓’不但郎朗能够着,你也能够着。” 在他看来,“人不能跟杂念混在一起”,影片想传达的核心也在两点:“一是排除杂念,二是抓住你能改变的。”始终奔着自己的目标超朝前走,就是“那股劲儿”的来源,也是《你行!你上!》在超现实叙事下依然让人触动的关键。
显然,《你行!你上!》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能让观众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感受。在抖音搜索《你行!你上!》,也能看到「抖音电影百评团」成员,及很多创作者关于该片的不同见解,他们真诚地分享着自己的观影感受,无形中也在推动电影评论从象牙塔走进市井巷陌。
不同的声音中,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姜文还是那个姜文。
Copyright © 2018-2024